《一周周记》
8.14-8.20
(资料图片)
东莞市公证处副主任曹崇杰、公证员邱会朋
(讲述人:曹崇杰)
我和同事邱会朋上周正式来到了西藏昌都市公证处,开展一个月的交流。
邱会朋是第三次来西藏了,我在来这里之前正好去了一趟甘南,所以我们俩都很快就投入工作之中,基本不太需要适应的时间。
我和邱会朋本来就是同学,大学毕业后来到同一个工作单位,也一起租房住了好几年。看到在昌都的宿舍,感觉就像回到十九年前一起宿舍居住的岁月。
曹崇杰、邱会朋在昌都的宿舍。
公证处现状>>>
3位工作人员,每天8—10个业务
昌都市公证处目前有2位公证员以及1位公证员助理。业务量方面,每天都有8—10个公证,并且都是当天出证,包括受理、调查、制证、收费、发证、整理档案都是他们自己全部做完。主要业务类型就是委托、声明、继承以及房屋买卖合同。
由于公证员很多东西都是靠一代传一代,相对比较缺乏系统性。他们基本没什么模板,基础很薄弱。因为人员太少,为了维持正常工作,保证好服务群众,公证员也不得不放弃一些培训机会。
昌都市公证处。
同时,业务量比较大,也导致当地公证员和助理都很少有空闲时间。想要学习,都要靠自己找时间。一般他们主要是靠老一辈传授经验,还有就是看书以及请教其他地方的公证员。
在这里待了两周,最令我们动容的是公证员们对公证工作富有的激情和热爱。他们都很愿意,也很主动地去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对公证服务的需求,时常会自己开车去很多地方为大家提供上门服务。从来不计得失,很多时候为了帮群众办好一份公证,来回都得两三天。
昌都市公证处。
现场工作>>>
将经验制成模板,融入办证系统
由于当地公证员在实际办理的过程中确实缺乏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我们两个人专门针对他们的情况“对症施策”。
昌都市公证处卷宗材料目录。
首先是检查档案,总结他们的办证类别和办证情况。之后,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两个人分工合作。
邱会朋主要是针对当地的办证实际,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升级和整改,把我们的办证经验做成模板,放入他们的办证系统中,让他们以后可以作为办证的参考。
我就在办证大厅现场指导配合当地公证员办证,手把手地陪他们完成从咨询、受理、办证、起草公证书、审批以及档案整理归档的全过程,同时针对他们自己办证过程中的问题,专门进行讲解,解释办理的原因和相关依据,以便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公证,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证服务。
我觉得我们来这里最关键的就是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渠道。不仅仅是交流一个月,而是搭建一个长期沟通交流的平台。哪怕援藏结束了,我们还可以在之后继续交流学习,大家共同进步。
昌都市公证处。
下乡办理>>>
当地已设立9个公证受理点
我们这周为了帮他们解决一单纠纷,专门去了一趟八宿县,来回一共用了3天。
去八宿县,需要经过“怒江72拐”,因为路况不好,经常堵车,并且一旦天气不好,路途风险比较大。怒江边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挺多的。
这对市公证处的公证员来说还是比较平常的,这里各地之间距离比较远,要上门服务大多需要花费两三天。
不过近来情况也好了不少。现在当地和各个县村的司法行政部门或者援藏干部合作,在一些偏远地区设立了公证受理点,目前的9个受理点基本可以解决当地偏远地区群众对公证的需求。
上周,我们还去牧民家里面办理了一份委托公证。那位牧民身体残疾,无法走路,不能写字,也按不了手印。
我们俩就和当地公证员一起上门为牧民服务,教会他们碰到这种特殊情况该如何处理,既能服务好群众,也要让公证过程不出现任何问题。这种实际办证过程的指导,更胜于凭空的讲解,让他们在实践中有所收获。
接下来的两周,希望能够跟他们投入到更多像这样的具体案例中,在实践中一起解决更多问题,让在这里交流的每一天都发挥最大价值。
昌都市公证处。
【图文】曹崇杰 南方+记者 钱明雅
通讯员 刘洪群
【作者】 钱明雅
南方法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