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3年8月20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苑伟斌)今年7月,深圳海洋大学(一期)建设项目正式动工,背靠排牙山、直面坝光湾,总投资约60.53亿元,预计2025年7月一期工程部分建成投入使用,2026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深圳向海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强化,自被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任务以来,深圳先后部署了深圳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深圳海洋博物馆等一批“蓝色重器”,将集聚全球海洋高端人才和科技资源,对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3.9%,占GDP比重9.7%,涉海企业近3万家,其中涉海上市企业达49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蓝色粮仓”建设蹄疾步稳
今年5月,在深圳首届国际渔业博览会上,展会达成意向交易额103亿元,现场交易额5827万元,22家单位签订了10个渔业相关合作框架协议,深圳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等7个企业实体及机构揭牌成立,15家渔业产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发起成立的深圳市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联盟应运而生,首期成员100多家,为深圳现代渔业质量发展助跑加速。
近年来,深圳渔业转型实现突破,养殖工船、海洋牧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等“蓝色粮仓”建设迎来新进展。深圳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协议落地后,深圳远洋渔船规模将达到500多艘,占广东省远洋渔船总量的95%,占全国20%,位居全国首位。
渔博会上,深圳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正式挂牌并完成“第一拍”。深圳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作为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配套项目,将有利于促进以金枪鱼为代表的高端水产品交易、消费、物流和集散,引导全球高端优质水产品向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优质水产品供应。
此外,深圳还将以深圳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深圳)、南方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印尼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和全球热带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做大做强渔业种业“中国芯”;实施“耕海牧渔”工程,创新深水抗风浪网箱、海上综合渔业平台和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业态,高水平建设“深蓝粮仓”。
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承接相关部委项目的水声通信组网系统海上外场试验,在大鹏湾昼夜进行。20个移动设备在海底深处不停变换位置,设备之间通信、设备与后台之间通信始终流畅稳定,成为国内首个实现移动节点组网的水声网络。
而率先实现钻机变频器自主研发的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海上油气、海上风电、岸电、船舶等领域相继攻克多项关键技术,以变频器为原点,不断扩大产品线的覆盖半径,业务拓展到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等领域,成为国产品牌中最具规模的低压变频器和伺服系统供应商。
深圳海洋传统产业稳步增长,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工程和装备产业加速向非油气海工领域拓展和延伸,新一代电子信息加速向海洋嫁接延伸,深圳海洋电子信息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聚焦海洋电子信息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推动海洋电子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伴随“蓝色药库”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华大海洋近几年逐渐从水产新品种育种开发拓展至海洋功能制品、海洋创新药的研发领域。
2022年,深圳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获批组建深圳市海洋活性物质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实力不断提升。此外,深圳海洋金融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机构为高端装备制造、船舶修造、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提供大规模资金支持,深圳首家海洋资源交易机构、深圳绿色航运基金进入实质化运营阶段,积极筹建国际海洋发展银行。
海洋科技创新动能强劲
珠江口东岸,总规划面积达7.44平方公里的海洋新城一片火热的建设景象。今年,海洋新城完成土地整理,市政道路配套及生态修复逐步开展,片区建设进入崭新阶段,将重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2035年将全面建成高品质海洋产业示范园,形成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
深圳持续加强海洋学科建设。2022年,深圳大学成立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启动共建大鹏新区海洋研究院;盐田区人民政府与深圳大学共建的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揭牌成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生态与人因测评技术创新中心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建设;南方科技大学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海洋地球物理学”顺利获批。
为打造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深圳加快编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方案,建设面向产业、陆海统筹、开放共享的海洋试验场,持续完善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支持,加快推动项目立项。同时,深圳不断优化升级海洋人才政策,制定海洋人才引进及补贴专项政策,将海洋产业单独作为产业大类。此外,深圳还组建深圳市海洋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积极开展全市海洋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才的正高级及以下各层级职称评审工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