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展现龙舟竞渡的风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民日报记者 贺林平
又到龙舟鼓响时,又是一年龙舟季。
端午前后,广东多地都有浓郁的赛龙舟氛围,而实际上,在东莞等地,农历四月以来,一系列围绕龙舟的民俗活动便已次第展开。各村镇的龙舟陆续下水,龙舟鼓响,船上的划手挥桨劈浪,江上的龙舟如箭离弦,岸上的观众呼声四起,追舟的少年一路跟随奔跑欢呼……男女老少,竞相参与,河间岸边,助威如潮。
赛者投入、观者热烈,赛龙舟迎端午,这项悠久的历史文化活动驶过时间长河,如今依然鲜活无比。
夏日炎炎。
广东珠三角城市高楼后的河涌里,排坐在龙舟上的划手挥桨击水,额头的汗水滚落飞溅。“今年比赛多,我们村可不能输!”说话的年轻小伙从初中划到了大学,如今已是村里龙舟队的主力队员。
龙舟队老队员义务开设的培训课上,六七岁的“萌娃”训练了姿势技巧后大胆尝试登船,在鼓声指令下举桨、启动、划水……看表情已使出全身的劲儿。“传承龙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岸上妈妈们憋着笑加油,转过脸又一本正经地说。
认真、投入、热闹、生动,这样的龙舟盛景,已经在东莞上演了千百年,明末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中记载:“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起龙”,直到五月底“藏龙”,东莞各项龙舟活动延续一个多月,称为“龙舟月”。
龙舟月究竟有何美好,因何动人?
起龙、扒标、趁景
凝结水乡儿女民俗情
6月10日,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在广东省东莞市沙田镇龙舟公园举行,18支男女混合龙舟队击桨600米竞速水道。
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各支龙舟队伍随即展开激烈较量,击鼓、挥桨……龙舟队员们动作整齐划一、手起桨落,在水面上激起层层浪花,上演了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视觉盛宴。
一上午,沿河两岸围满了密密麻麻的观众。鼓声一响、龙舟一动,赛者观者瞬间形成无形又巨大的凝聚力。看着龙舟赛长大的05后观众袁荣熙说,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运动,更展现了团结拼搏的精神,也让更多年轻人深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东莞河涌交错,过去这里的人生活劳动需要涉水而行,自然练就了一身划船本领,端午赛龙舟的习俗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但龙舟的故事,可不只有划而已。”袁荣熙说,“你听过‘起龙’吗?”
伴随他的讲述,今年农历四月初八,东莞万江街道的起龙现场画面渐渐清晰起来。
起龙是每年龙舟月的开端。之所以“起龙”,是因为旧时的龙舟多为松木制作,为防止龙船腐烂,先辈们赛完龙船后,大都将龙船藏于河涌底泥,待第二年端午节前,才将龙船挖出。这一传统习俗在万江滘联已有约300年历史。
“四月八,龙船兜底挖!”5月26日一大早,伴随围观孩子们清脆的童谣声,万江滘联社区正丫起龙广场,已有40年的松木龙船渐渐被“唤醒”。几名汉子扛着龙头来到起龙点,另外数十名汉子拿着工具迫不及待地下河挖船身。“哟嚯!哟嚯!”他们一起摇松龙船底的泥浆,待船浮上水面,再将船身中的淤泥舀出清洗掉。随着龙船的真面目渐渐展现,现场爆发出阵阵喝彩。
“整个龙舟月,东莞各镇街的社区、村落,会上演精彩纷呈的龙舟盛景,从造龙舟、起龙、扒标、趁景,到吃龙船饭、龙舟说唱……几乎全民参与,整月甚至一月有余都不停歇,这是我们代代传承的乡土民俗。”滘联龙舟队队员谢浩华说。
“扒标”是有组织的龙舟比赛,“趁景”则是友谊赛,不设奖品。扒标、趁景的村庄,岸上还会设流水席,所有观者来客一起品尝龙船饭、龙船饼、端午粽等美食,远亲近邻之间,因为龙舟而变得更加亲切熟络。
岁月变迁,东莞人出门无须再涉水登舟,但每当一年一度的龙船盛景到来,波光粼粼的江河里,龙船饭的鱼虾香气里,水乡儿女对端午的期待、对乡土的依恋、对传承的坚守……种种情怀得以凝结和释放。
拉铁桶、雕模型、开直播
搭建龙舟文化新舞台
东莞的“扒龙船”(划龙船)自宋代以来沿袭至今,赛龙舟、龙舟制作技艺都成了非遗。龙舟情千年不变,今人和古人始终保持对话,古老的龙舟推开时间波浪,已划出新的风采。
“龙舟这项运动,光下水练是不够的。特别是从普通村民里选拔出来的业余选手,要想快速提高成绩,就得有新办法。”东莞市高埗镇芦村村干部黄桂林指向一个大装置:一座两排不锈钢架悬吊着一艘木船。
这是一个龙舟训练器,有了它,队员们在岸上就能模拟划龙舟时的动作。训练时,队员登上木船,像在龙舟上一样排开坐定。当他们划动船桨,与船桨相连的铁桶就在滑轮作用下被带起,而通过往铁桶内添加不同重量的沙子,可以调整训练强度,实现不同的训练效果。“这种负重训练,主要用于提升队员的臂力和协调能力,帮助队员在下水时发挥得更好。”黄桂林说。
龙舟训练方法上新的同时,龙舟制作技艺也在寻找新舞台。中堂镇制舟业远近闻名,2008年,中堂镇的龙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人冯怀女去世后,其子冯沛朝一边坚持以传统工艺制作龙舟;一边又应市场需求琢磨制作小龙舟工艺品,造型精美别致,受到许多顾客欢迎。
“还有打造‘东莞龙舟月’品牌、多平台直播龙舟赛、制作龙舟小游戏、将龙舟与潮玩相结合……东莞人一直在努力多维度展示龙舟文化,”东莞市文广旅体局局长司琪说,“赛龙舟、看龙舟”不应该只是沉睡的节日回忆,应该在更多人的生活中鲜活地激荡下去。
治污水、建碧道、护美景
驶向水清岸绿好风光
3年后再下水,沙田镇50岁的划手梁有兴惊喜地发现,他熟悉的河道,比以前更净更美了。
清水绕绿屿,苇丛白鹭飞。梁有兴家门口的穗丰年水道碧道,水清岸绿,一路是景:水边湿地里莞草青青、芦苇荡漾、白鹭盘飞,沿岸是10多公里的生态绿廊,再加上碧水中时不时驶过的几条龙舟,如同一幅岭南水乡画。
近5年来,东莞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和源头污水全收集,由此带来河涌水质大幅提升。在水污染治理基础上开展的碧道建设,则使得龙舟之美和河涌之美、碧道之美相映成景。
如今,重新找回的碧水绿岸,成了东莞人守护的龙舟记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了干净清洁的水,才更能体会赛龙舟的快乐。我们有多爱龙舟,就该有多爱这里的条条河涌。”麻涌镇漳澎村龙舟队教练陈柏祥说,训练备赛也变成了巡河护河的过程,队员常常在练习时帮助清理河道垃圾、劝导观看的游客保护环境,成了河涌保护的“清洁员”“宣传员”。
(人民日报记者 姜晓丹参与采写)
来源:人民日报
标签: